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盧蘇偉說:「絕對沒有笨小孩,只有不一樣的小孩,沒有學不會的小孩,只有學習方法不同的小孩。」孩子沒有好或不好,只是很獨特,有沒有放對位置。身為特殊生的家長,我們必須知道,學校的場域是有固定的價值系統,所以家長要做的,就是想辦法跟孩子一起找到他們的位置。
孩子的特殊性,我們只能引導或者是改善,卻無法改變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殊性。孩子要面對的難題很多,學校課業、人際關係、老師給的壓力、家長給的壓力,各式各樣的挫折感。因此當孩子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,家長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。盧老師說:「最重要的是陪伴的歷程。」有兩種經驗最重要,除了愛他,也讓他學會關懷他人;另一個是成功的經驗。洪蘭演講中指出,大腦記憶是可以依靠後天的學習去改變。態度形成習慣,科學已經證明大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,可以經過不斷的練習而加粗、成為專家,因此,人是可以終身學習的。她說,「沒有不可教的孩子,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句話」。
其實安安協會在做的,也是如盧老師及洪蘭教授一樣的事。在團體中,我們學會付出、去關懷他人。孩子能感受到愛,並學會付出,是感受到身為人的主體性很重要的一環。這是人性,由人生來看,我們有跟人在一起的需要,有愛與被愛的需要。因為主體性被看見,孩子會感受到身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。而成功經驗更需要靠著經驗的累積,我們透過陪伴,帶領孩子經歷成功經驗中累 積學習。人生經驗的累積從來都不容易,盧老師說:「跌倒再站起來,人生不過 就是摔摔摔。」若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帶刺,我們就處罰他。那麼他學會的就是– 「別人傷害我的時候,我也用傷害人的方法反擊。」
因此,家長可以做的,是在挫折中,或孩子的情緒風暴中,先穩住自己的情緒。首先不要急著說話,深呼吸,讓自己情緒退下,呼喚理智後,再跟孩子一起討論事件中的學習。當家長自己穩住了,孩子也會體會到,挫折與失敗不是他的錯,而是人生的一個過程,才有機會累積成功的經驗。只要帶著希望就會往前,有家人陪伴就是孩子最佳的動力。外面再辛苦的挑戰、再多的挫折,孩子也會堅持住向前的力量
1101210 蕭家怡撰